殤城:理大圍城五年放映會暨文物展覽
未能遺忘:2019理大圍城的記憶
2019年理工大學圍城,是香港抗爭運動中最關鍵和激烈的時刻之一,也是一場讓人無法遺忘的歷史印記。當時,數百名抗爭者為反對極具爭議的《逃犯條例修訂草案》及爭取更大的民主自由,堅守校園,與警方展開連日激戰。催淚煙、燃燒彈與人鏈撤離的畫面成為全球媒體的焦點,濃縮了這場運動的壓迫與希望。 是次展覽以「殤城」為題,首次公開抗爭文物,包括現場留下的碎片殘骸——這些物品見證了堅守者的勇氣與犧牲,也訴說著自由的高昂代價。透過這些歷史的實物,向未曾經歷運動洗禮的參觀者展示出當時境況,同時讓曾身處其中的港人在異地重拾記憶,共同反思這場運動的深遠影響。
「理大圍城」五周年主辦人專訪:揮之不去的傷痛與無力感
2019年的理大圍城,近1400人被捕,其中至少317人被控暴動罪。在油麻地與佐敦一帶為聲援理大的「圍魏救趙」行動中,就有約200人被判暴動罪成。即使事隔五年,仍有參與者被重新拘捕。展覽主辦人Darkness作為圍城事件的被捕者之一,現在身處澳洲流亡,但那份無助與罪責感,始終如影隨形。她希望透過這次展覽,讓被捕者不被遺忘,並向在澳港人訴說他們的故事。
展覽展出抗爭者遺留的物品和被捕人士設計的模型,不僅承載了理大圍城的記憶,更像是凝固的時間,提醒著世人那段慘烈又壓抑的日子。「這些物品是我們的聲音,是我們曾經存在過的證明。」Darkness哽咽地說道。
談到理大圍城,Darkness的情緒依然難以平復。她回憶,當示威者嘗試從校園撤離時,有人用繩索從天橋爬到馬路,而警方在一旁冷笑叫喊:「你們爬吧!爬吧!我開槍!」這些話像利刃般刻在她的記憶中。
「那一刻的恐懼和絕望,至今依然清晰。
接著我就聽到砰砰砰的槍聲,我的心幾乎要停止了。」
被捕的經歷讓她感到徹底的無力與屈辱。Darkness憶述,當時她身上什麼都沒有,但警方卻硬生生「砌生豬肉」。他們拿出一個透明膠袋,裝進一把黃色剪刀和一部手機,然後指控那是她的物品。「我不停地大喊:『那些東西不是我的!』但沒有人理會,你的聲音在他們面前根本無法穿透,彷彿一切都被預先設計好,只等著將罪名扣在你的頭上。」這種被人操控命運的感覺,她覺得只剩無助透體而過。
如今,流亡澳洲的她,雖然生活比當時自由,但內心的傷痛卻難以癒合。「我在這裡可以隨意講話、沒有監管,但每次想到那些仍然在牢籠中的人,就覺得自己像是逃兵。我沒有和他們走到最後,沒有承擔他們所承受的一切。」她的聲音低沉,帶著深深的愧疚和無奈。
這次展覽,對她而言不僅僅是紀念,更是一種補償。「我希望那些被捕的人不會被遺忘,我們也不應該忘記他們的勇氣和犧牲。」她的眼神中透著堅定,即使伴隨著哀傷,也希望能用這次展覽,讓更多人看到這段未曾被說盡的歷史。
異鄉的冬菇亭:在殊途中尋回香港記憶
是次展覽場地是位於墨爾本Richmond區的「冬菇亭」,是一家以港式茶餐廳為主題的小樓,結合了傳統與創新的飲食文化,將香港的地道美味帶到了異國他鄉。它的名字源於香港人對上世紀公屋附近小吃檔的親切稱呼,這些小吃檔形似冬菇,是香港市民平日裡最愛的聚腳地之一。
創辦人Raymond Chan,用心將香港的街頭風味延續至澳洲。他相信,冬菇亭不僅僅是一家餐廳,更是一個縮影,承載著港人記憶與抗爭精神。在這裡,食客不僅能品嘗到地道的茶餐廳美食,更能體驗一段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Raymond並非普通的餐廳經營者,他是一名曾經參與「2014年雨傘運動」與「2019年反送中抗爭」的前線抗爭者。他在香港親歷過動盪與壓迫,甚至因政治清算不得不流亡澳洲。然而,他的熱忱從未冷卻,透過創建這家茶餐廳,他試圖將香港的故事融入澳洲的土地,讓更多人了解香港的抗爭歷史與文化。
連儂牆再現:自由記憶的時光膠囊
連儂牆,源自捷克斯洛伐克紀念約翰·連儂的塗鴉牆,成為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的重要象徵之一。在當時的街頭文宣遍佈日子裡,連儂牆作為地區行動的告示板,不僅展示了抗爭者的創意與勇氣,也凝聚了民眾的聲音與力量。牆面上滿是貼紙、便利貼和標語,傳遞著支持者的願望、行動資訊與動員呼籲。
是次展覽特意在會場重現連儂牆的樣貌,將當年保存得宜的文宣重新呈現,這些昔日的抗爭符號如今已成為珍貴的文物。它們記錄著自由與抗爭的時代記憶,見證了每一位參與者的堅持與承諾。連儂牆的作用不僅限於信息傳遞,更是團結人心的象徵;其目的在於讓每一位普通人參與其中,藉由文字或圖像表達對民主的追求。這堵牆的價值早已超越其表面,它像一座時光膠囊,將那段歲月的勇氣與希望留給後人,提醒我們自由與人權的可貴。
核心展品—殘骸低語‧碎片與回憶
現場殘骸
在此次展覽中,主辦方展出抗爭期間的現場殘骸,這些物品見證了當時的激烈情況。其中包括曾經在街頭瀰漫的化學物質殘留物,這些展品以其獨特的歷史價值,讓觀眾感受到當時的緊張氛圍。由於題材敏感,主辦方不允許對這些展品進行拍照。
勇武立體打印
此外,展覽還展示了以勇武派形象為主題的立體打印手辦。這些手辦生動再現了抗爭者的形象:身穿深色防護服,頭戴安全帽,面部被防毒面具遮蓋,僅露出堅毅的眼神。他們手持盾牌,身體微微前傾,呈現出隨時準備行動的姿態,充分體現了抗爭者在運動中的堅定與勇敢。同樣,由於題材敏感,主辦方不允許對這些手辦進行拍照。
精神圖騰
在抗爭者的創作中,「獅鳥」被塑造成一種神獸,象徵對不公義的反抗和追求自由的精神。這種形象結合了獅子的勇猛和鳥類的自由,代表著抗爭者在面對強權時的無畏與追求自由的渴望。「獅鳥」的象徵意義在於提醒人們,當法律和秩序無法維護公義時,社會可能退回到以暴制暴的叢林法則。在這種情況下,「獅鳥」代表了對不公正的反抗,體現了抗爭者願意承擔代價,追求公平與正義的決心。
一物一故事:展品背後的情感牽絆
每件展品,不僅僅是靜默的物件,更承載著一段段深刻的記憶和情感。它們見證了歷史的變遷與人心的堅韌。每一件展品背後,都有一個無聲卻動人的故事—以下是其中的節錄:
“單親媽媽的愛-手織連豬加抗爭公仔“
年輕人未足20歲,處於社會動盪的年頭,挺身而出行駛人性為未來而戰還是退回沉睡?!最終選擇了前者。生於單親家庭沒有強大的經濟後盾,但有一個愛他的媽媽,教育出一個有上進心完成大學課程典型草根努力向上遊的兒子。可惜未及完成亮麗的個人履歷,最終被判刑四年多。作為單親媽媽,讀書不多,只能默默用愛支持,縱使,經濟拮据,仍努力日間工作,餘下時間以手作為兒子籌募高昂的在囚物資和可應付在牆內繼續學業。她,明白世界的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用行動去愛,為兒子而驕傲並從不羞愧。”
無名英雄—染血衣冠塚
在展覽中,主辦單位以染血的頭盔、防毒面罩和護目鏡等物品,為2019年運動中獻出生命的義士設立了象徵性的衣冠塚。這些物品象徵著已故者的存在,讓人肅然起敬。衣冠塚,通常是指在無法尋回遺體的情況下,僅以逝者的衣物或隨身物品設立的墳墓,這種紀念方式旨在表達對逝者的尊敬與懷念。在2019年的社會運動中,出現了多宗被稱為「被自殺」的離奇死亡個案,引發公眾對事件真相的質疑。當年6至9月,統計接獲256宗自殺及2,537宗屍體發現、送院前或送院時已死亡的個案。主辦方表示:「你能相信為數不少雙手反綁膠紙封咀都沒可疑嗎?」根據報導,沙嶺公墓在短短三個月內新增了108具無名遺體,進一步加深了社會對這些死亡事件的疑慮。
凝聚希望:義賣收益捐助在囚者
展覽期間舉行了義賣活動,門票收益全數撥捐予在囚抗爭者,以支援他們的在囚物資基本所需。義賣活動的收益,扣除必要開支後,大部分也將捐贈給在囚人士。活動強調,無論抗爭的路有多長,那些仍被囚禁的手足從未被遺忘。他們的堅守與犧牲,仍然深深牽動著每一位支持者的心,義賣活動的每一分支持,都是對他們的一份鼓勵與力量。
座談及分享會——學術及社會視角
在此次座談分享會中,主辦方邀請了多位嘉賓分享經歷和見解,其中包括Monash University中國研究資深講師凱大熊博士(Dr. Kevin Carrico)和墨爾本「冬菇亭」茶餐廳老闆Raymond Chan。嘉賓們的分享,為與會者提供了深入了解香港文化和政治現狀的機會。
嘉賓視角:
Raymond謙稱只是名普通港人,卻因對香港未來的憂慮,逐漸走上抗爭之路。他回憶,2010年參與反國教運動後,發現每次遊行後問題依然未解,讓他反思是否能做更多。2012年至2014年間,他與朋友製作街頭傳單,試圖喚醒更多港人,但雨傘運動的失敗和「大台」的干預,讓他意識到基層抗爭者的聲音常被忽視。
因清算行動,他被迫離港,流亡澳洲。他坦言,面對威權打壓,許多無名無姓的抗爭者早已陷入困境,甚至失去自由或生命,卻常被忽視。他希望通過行動,提醒大家:「人權不應該被定義或分級,每一位面臨威脅的港人都應獲得關注與幫助。」 他最後呼籲,守護自由需要行動,「改變從現在開始,沉默只會讓極權更囂張。」
結語:自由火種,永不熄滅
「殤城」展覽帶我們走入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回首那場激烈而充滿勇氣的抗爭,重溫那些被壓迫中的堅守與希望。這不僅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種呼喚——呼喚我們去銘記、去反思。
從展品到嘉賓的分享,每一個細節都傳遞著一個訊息:無論時光如何推移,那些為自由付出代價的勇者,永遠不應被遺忘。他們的故事,是我們共同的記憶,更是推動社會前行的力量。
展覽不止於回顧,而是希望每一位參觀者能夠感受到歷史的重量與自由的可貴,讓這段記憶化為行動,延續希望的燈火。
你可能也會喜歡
留言
很抱歉,必須登入網站才能發佈留言。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