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杯葛冬奧 卻後悔台灣立辦
立陶宛,第一個杯葛北京冬奧的國家。其副外長Mantas Adomėnas更於去年中表示歡迎香港人移民立陶宛,更指沒護照在身的人士亦可到大使館尋求協助。
Adomėnas其後接受訪問時指,2019年8月23日香港人於反修例運動中舉辦的「香港之路」(該活動是向連同立陶宛在內的波羅的海三國借鏡,三國曾於1989年8月23日發起多逹200萬人參與的人鏈活動,名為Baltic Way),是立陶宛改變對中國立場的關鍵。
中國與立陶宛關係自此惡化,包括大幅度削減從立陶宛進口的貨品,單方面修改海關系統,使立陶宛貨物無法通關。雖然其後中國低調地再次更新系統,使立陶宛貨物可再次入境,惟外交部仍然正式宣佈將與立陶宛關係降為代辦級,即為中方最低級別的外交。
相對於立中交惡,立陶宛對台灣的外交手段則截然不同。立陶宛除了向台灣捐贈武漢肺炎疫苗外,亦容許台方於立陶宛首都建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台灣則捐贈無人機以作回禮(其後被立方使用作邊境監視),又購入遭中國棄單的商品。台灣駐立陶宛代表黃鈞耀更表示,台灣正計劃為立陶宛建立半導體工作組,以協助立陶宛成為半導體晶片生產中心。
但這看似已成定局的立場近日卻再添變故,立陶宛總統Gitanas Nausėda於日前表示,以台灣作為代表處之名是個錯誤,而且他事前並未被諮詢。立陶宛前總統Valdas Adamkus亦指台灣的事情,應該是大國的事,不應由小國帶頭,他更希望事件不會再發生。
儘管總統似乎對現狀不滿,但總理Ingrida Šimonytė曾於去年公開講話中被問及是否支持台灣及香港人追求民主時,指選擇道德立場時或者需要付上代價……但為了公義而付出的任何代價,無論如何均遠遠比不上放棄(甚至出賣)道德。
(A price tag is often attached to taking a moral stance…
But whatever price we are or might be paying in the future for choosing the right side
of history, it cannot compare to the cost of losing (or worse even – trading in) our
moral compass.)
2019年中,Nausėda於大選擊敗Šimonytė成為立陶宛總統,而Šimonytė則在2020年11月中在國會被推舉,其後被Nausėda任命為總理。
在中國的龐大利益及威脅下,鮮有國家、政體、組織能夠不為所動。即使立陶宛態度一度強硬,現在亦未知是否「跪低」,即使政府仍有要員高調支持香港及台灣,未來的官方取態仍然至關重要。
你可能也會喜歡
留言
很抱歉,必須登入網站才能發佈留言。
0則留言